(《韩昌黎文集·原道》) 这就是说,仁存乎内,义见于行,按照仁义的法则去做就是道。
道已成终矣,不生圣人可也。当然,也有天下无道,大道不明,隐而不彰的时代,这时道统若断若续,若存若亡。
在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中,我们今天所说的伦理、法律以及法律中的民法、刑法等都是混然一体的。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而其开辟突进的关键,是在于道的本质内容的自觉,通过此自觉开辟了一个精神的领域,这就是孔子所立的仁教。夫是之谓中,夫是之谓祥刑。如法统,为中国古代‘大一统秩序中的规范系统,其外延比近现代的法律要大,既包括强制程度很高、极为明确的国家制定法,如律令等。
至秦国商鞅变法,走向统一,以法家为指导思想,其实也并没有完全抛弃儒家思想,在法律方面秦仍然重视礼法并用,德刑结合,如云梦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基本上以德礼思想为指导,秦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儒学故乡齐鲁大地,刻石为纪,刻石中即重视普施明法,端平法度,又注意孝悌仁义,礼仪教化。平定之时,则省刑而弘礼。3 (1) 《二程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第73页。
二心与性 心与性是宋明儒学心性论的核心概念,心在宋明儒家那里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道德本心,属于道德理性范畴。《中论》就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当极静时,恍然觉吾此心虚寂无物,贯通无穷,如气之行空,无有止极,无内外可指、动静可分,上下四方,往古来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在此, 圣者对定心所缘的共相, 不是作对象性地概念式的把握, 而是作非对象性地直觉地明见。
如爱那物是情,所以去爱那物是意(3)。《佛地经论》就说:真如虽是共相所显,以是诸法实自性故,自有相故,亦非共相。
实际上,孟子所说四心,是就人的先天为善的自然倾向和禀赋,是就已发之情感而言心(7)16。隋唐之际华严宗、天台宗及禅宗,在性情关系上主要沿袭了《起信论》的说法。但空非虚无, 法虽自性空,假有的现象仍然是有,即所谓幻有。中国隋唐佛教所讲的心体概念, 则将能缘心转成先天心体,如《起信论》所说不生不灭自性清净心。
先秦儒学对于心性的探讨,主要停留在现实经验的伦理道德层面。性空之理,是佛教心性思想的基础。朱子说吾儒万理皆实,释氏万理皆空(4),可谓道出儒、释的本质之异。42 (2) 朱子就说:心无事时, 都不见, 到得应事接物, 便在这里
刘梦溪先生认为,马一浮先生以佛学自性解读儒家自性庄严是对人文学术一大贡献,也是利益于人类未来的学术理思之功德大事。六艺为中国经学文化之源流。
吴宓先生对陈寅恪先生高抗之气节大为赞赏:然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禆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宋儒虽接受到佛禅思想影响,却又讳言其来路。
解此以还,乃达大乘深趣。读书为涤除习气,恢复自性(《马一浮集》第一册,第56页)。诚然名相须经实证,然后排遣名相,便是悟到智慧真谛。贺麟先生穷一生学问感悟其真谛,导出了西方理念的弊端:现代西洋哲学,大都陷于支离繁琐之分析名相。其心指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充足(《马一浮集》第一册,第18—20页)。(《马一浮集》第二册,第1168页)复性与复礼的区别是:复性指回归人类本来自性面目。
他将国学重新定义为‘六艺之学的‘国学论前贤不逮,义显当代,泽被后世。刘先生的文字意涵丰赡,意味无穷,为我所喜爱。
故此,贺麟赞许章氏的后来学问,达到了圆融超迈的境界。(章太炎:《菿汉微言》《章氏丛书》下册,世界书局,第960页)章氏对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的论说,正是学问者学术研究归旨指津。
刘梦溪先生阐述马一浮的学术思想,既深刻阐明马公学术精神,又使世人明悟佛儒交融,以佛释儒的治学意义。比如,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都具有极为广阔的宇宙与人生的思维空间。
佛学属马一浮先生毕生之学,殊不认为六艺、诸子、程朱与佛氏义学为扞格不入,所不同者不过是性体义理之名相耳。马一浮先生曾倡导:国学是六艺之学。(《马一浮集》第二册,第492页)马公并为以往圣德著书立说,诠表名相,冀众生能够识取自性,从习气中解放出来,除得一分习气,便显得一分自性(《马一浮集》第一册,第80页)。私谓释迦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
中国传统的乡间文化就是依此六艺统摄人文精神涵义,构筑丰富的礼乐文化体系。梦溪先生穷数十春秋研究中国现代学人,对马一浮先生学术思想的同情与理悟情有独钟。
复则无妄,无妄即诚也。夜籁人静,独坐曦虚斋,捧读刘梦溪先生大著《马一浮与国学》(三联书店出版)。
往往以概念套用概念,唯以其名与相,阐释前因后果逻辑,忽视实证而遣名相的学术意义。(《马一浮集》第一册,第550页)这是马一浮先生从佛儒会通,认识自性庄严之敬,到践行自性智慧的治学法门转化。
进入专题: 马一浮 儒家 佛学 。依马一浮复性书院的教义教规,发挥办学思想,于当今中国学术研究亦有可取之处。复礼则以礼来感化性情,明悟人生义谛。虽经历代朝廷更换,烽火毁灭,然中国文化礼失求诸于野之慧根,也就是扎根于六艺的丰富人文精神意涵。
陈寅恪游学西方诸国,贯通多国文字,然其学术文章,从不见引用西人哲语。因此,马一浮先生强调: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
自性蕴含平等无二,慈悲清净,无缘大慈,大体同悲的丰瞻意涵。马公深明佛学要义,故以佛学自性智慧解读六艺的自性庄严,来阐明六艺对人类自性庄严的知解与人类自性智慧知悟的伟大学术意义。
也可以说,六艺是中国古代立国与做人的基本依据。而马一浮,我说他站在云端,很早就实现了精神世界的自我超越。